从“国庆7天被AI雷某骂了8天”事件,思考AI技术伦理与公民权益保护的平衡丨上海市华联律师事务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 ■ 新闻报道 2025年3月8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市代表团召开代表小组会议。会上,谈到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这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突破以后,出现了很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应用,比如AI换脸、拟声等,但任何一个人的脸和声音都能轻松被用来做各种视频,成了新的违法重灾区。 雷军结合自身经历说:“去年‘十一’,有网友说过了7天假,被我整整骂了8天,刚开始我觉得网民拿我开涮我也能接受。但这类内容增多且质量低劣后,防不胜防,网友也纷纷投诉。”雷军表示,当他想通过法律维权时,却发现对此没有专门的立法,只能用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法律起诉,而这些都要量化损失。“在网上被骂8天,损失根本没法量化。”雷军说。雷军在发言中呼吁,人工智能技术兴起以后产生了很多新问题,相关部门要提前预判,提前立法。(转自:红星新闻) ■ 律师观点 本应“技术向善”的AI屡屡在法律规范和道德伦理的边界反复横跳。AI换脸制造假视频进行诈骗、发布虚假新闻扰乱社会公共次序,这些新闻已经屡见不鲜。随着AI的日新月异,借助AI犯罪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数据的滥用和窃取致使个人隐私泄、财产遭受损失,更有甚者贩卖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现今的AI领域难道真是一片法外之地吗?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2024年欧盟率先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堪称全球首个全面的AI技术管理规则,其主要目的是在保护公民权利与促进技术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而我国于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全球首部AI法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了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与安全要求,初步构建多层次的AI的治理制度。与此同时,国务院正在加快AI立法进程,加紧加紧筹备争对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旨在兼顾AI技术发展的同时确保风险的防控和罪罚的认定。在这之前,现有的法律法规作为补充,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 对于有些换汤不换药的犯罪手段,比如AI换脸技术在医保APP上进行人脸验证,盗刷账户余额,又或者诱导他人转账汇款等行为仍旧可以用现有的《刑法》来认定罪责。另外一些最新前沿的科技导致的事故,如AI系统控制的自动驾驶如发生交通事故,线上AI诊疗过错中因误诊导致患者健康受损,这些纠纷也可以借用《民法》中的过错原则、公平原则等,对存在明显的技术缺陷或管理不善的AI系统的设计者、开发者或使用者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AI技术的发展是以造福人类社会作为终极目标的,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大前提,确保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发和推进AI迭代更新。这不仅需要系统开发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安全可靠的数字世界。让我们携手共进,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 ▌执业领域 侵权纠纷中,代理多起侵权责任人纠纷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代表性案例 |